农家小福女 第1742节(1 / 2)

农家小福女 郁雨竹 2255 字 11天前

送走一群顽皮的孩子,郑氏松下一口气,连忙和婆婆道:“母亲,周家没分家。”

刘老夫人颔首道:“我都听到了,这是好事儿。”

虽说分家了也还是姓周,对于周满来说,六个哥哥还是六个哥哥,但那是分开的,远比不上此时拧成一股的气势。

郑氏也直觉这是好事儿,高兴的问道:“明日要不要多做些好吃的庆祝一番?”

刘老夫人不由嗔了她一眼,“这事儿要低调,不能大肆宣扬,倒是可以多做一些点心送过去,到底是好事,大家高兴高兴还是可以的。”

周家也的确很低调,第二天便选了个不会有很多人在县衙办公的时间去办事。

因为没有递周满的官帖,县衙里的人虽然认得周立君和周四郎,却没多往心里去。

因为是双方自愿,他们又带足了要交的钱,所以很快就办妥了。

周立君干脆又申请了出关的文牒,向铭学现在还是良户,并不是商籍,虽然他被限定入仕,手上的商队也不比周四郎的小,但他田地多啊。

向家祖传下来的田庄,还有族人亡故后遗留下来的田地,皇帝当初为了以示宽厚,表达愧疚和安抚朝中士族,益州王被诛杀后他就全还给了向铭学。

凡交易田地出产的东西都不会被认定为商人。

以向家的田地规模,想要被认定为商籍,除非他失去大量的土地或者大规模的进行瓷器一类非田地出产的商品交易。

大晋对商人并不是只有打压,自然也有便利之处。

入了商籍,走商就要方便很多。

比如文牒,周四郎他们这些不是商籍的人组建的商队,每到一些关卡都要重新去盖印,交税后通过;

但商籍不一样,他们在出发地拿了文牒便可出发,沿路畅通,除非是出一些重要的关卡才需要重新盖印。

但速度也比他们快很多,程序不一样。

这也就算了,朝廷偶尔鼓励行商,还会减免一些商税,本来三十税一,一些地方为了吸引商人过关,会将商税压到四十税一,或者三十税一后返还一部分。

而这些,周四郎他们不是商籍,他们是没有的。

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就是了。

周立君用自己的名字办了文牒,交给周四郎,“记得沿路更换,等到了夏州就换成我的文牒。”

周四郎头疼,“还得沿路更换,不然下次再换?不然我们岂不是又要多交一笔钱?而且人家问起来我怎么回答?”

“就说你的生意被我收购了,你现在是我的管事。”

周四郎:“……行吧,你说了算。”

因为他们足够低调,所以没人留意到周家的生意悄悄变了,还是郭县令查账时发现了周立君的名字,这才知道周家那边将生意都归在了周立君名下。

他挑了挑眉,想到最近朝中的暗涌,将册子合上交给主簿,“没什么问题,将档案封存吧。”

主簿应下,他是以前跟着唐鹤的,知道唐鹤和周家关系好,这账也是特意给郭县令看的,见他似乎没什么反应,他便也将此事放下,按照惯例将档案封存。

郭县令等主簿走了,便忍不住摇头笑了笑,“他们倒是机灵,总能快人一步。”

快人一步的白善也是要求人的,庄先生便代他们去工部晃悠了一圈,刘焕主动带着他转悠,“工部里厉害的大人们很多,有修水利特别厉害的,有修建宫殿园林的,还有擅长设计武器的,但渡口嘛……我打听了一下,似乎就是崔大人厉害一些。”

“崔大人?”

“对,崔巍崔大人,”刘焕左右看了看,小声道:“崔大人其实最厉害的是修桥铺路,只是崔氏很不喜崔大人进工部,崔大人性格也有些孤僻,不太喜欢与人说话,我不一定能请得动他。”

庄先生问:“你说他会修筑渡口,他以前修筑过?”

“是河渡,”刘焕道:“我知道的也不多,就从档案上查的,往前十年,户部拨款修筑的四个渡口他都参加了,其中有两个就是用的他的图纸,我问了一下同僚,他们都说要修海渡口,最好还是请教崔大人。”

庄先生便点了点头,和刘焕去拜访崔巍。

而此时,白善和周满他们也到了莱州渡口,正坐在渡口不远处的小摊子上吃面,只是一边吃一边小声的嫌弃,“可真难吃啊,都能排进我这么多年来吃过最难吃的食物里了。”

明达已经放下了筷子,闻言问,“你们以前还吃过比这更难吃的食物?”

周满没说话,白善和白二郎抬头看了她一眼后含糊的道:“有的人总是不太擅长做东西的。”

比如周二嫂的菜,周四郎的面,满宝的所有食物。

周满哼哼一声,勉强将碗里的面吃完了,和他们道:“赶紧吃了,不要浪费。”

明达就一脸纠结的看着她碗里的面,满宝对她无比温柔,“你不喜欢吃就不要吃了,先吃些点心垫垫肚子。”

然后把她的碗推给白二郎,命令道:“你吃了吧。”

白二郎抓紧了筷子,“我,我胃口有点儿小……”

别说周满和白善,连明达都看着他,骗谁呢,他哪天午食吃得少了?

第2998章 套话

白二郎最后还是没能将两碗面都吃完,实在是……太难吃了。

但这家店的生意竟然还挺红火,不少人排着队买。

白善他们也正是看到有不少人坐在凳子上和站着排队,这才选定了他家吃的。

几人勉强结束了午食,就一起打量这家的摊子和客人们。

难道是他们和莱州人对于美食的认知有差异,以至于造成了这样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