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的声音,倒有些耳熟。
萧寻初一顿,略微侧首,去看说话那人。
只见那青年一席青衫,长身玉立,说起话来微微蹙眉,一派正气。
萧寻初离开书院的四年,正是少年人相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昔日同窗几乎都变了样貌,但萧寻初一看此人气质相貌,居然颇为容易就将对方认了出来。
——秦皓。
今日会专门来送甄先生的,多半是平日里与甄先生关系较好、比较努力的好学生。
萧寻初对秦皓的印象,大抵就属于此类。
不过,秦皓即使在这群人中,也属于鹤立鸡群。
他自幼聪明,品行端正,而且很会读书,一入书院,就在学童中拔得头筹,还常得诸位先生赞许。
如果要从一众学子中选一人作为模范,那么秦皓想必会是众望所归。
当然,像这类人,自然和萧寻初这样的纨绔子弟不熟。
萧寻初对秦皓不太了解,听到他主动为谢知秋说话,有些惊讶。
还有……他将谢知秋称作谢妹妹?
而这时,秦皓一出言,其他人便调转话题——
“秦兄真是好风度!”
“难怪连甄先生都对秦兄你青睐有加,秦兄果然是真君子啊。”
“说来,甄先生明明也一直很欣赏秦兄,为什么一直没将秦兄收作弟子呢?”
秦皓与这群学子多年同窗,众人知他有背景又有前途,自会给他面子。
在众人的夸赞之中,秦皓反而显得不卑不亢。
他道:“诸君过奖了,不敢当。”
“若是当初,甄先生将秦兄收为弟子就好了。”
先前那不耐烦的人也一同感慨。
话到此处,那说话之人口气里便夹了一丝酸溜溜的味道:“都说甄先生不慕名利不错,但他将这些年的心思来都用来着力培养这样一个女弟子,想想还是不值。
“他当初但凡收的是个男子,凭借甄先生弟子之名与多年跟随甄先生学习得来的才学,如何能不功成名就?如何能不对国家有所助益?”
说话的学生话语不由激昂三分,仿佛得了这个机会的若是自己,早已大有建树。
“就像现在,女子困于家宅之地,出一趟门都困难,还谈什么其他?”
“那谢知秋就算来了,也不过是在内院门前送送罢了,不能像我们一样一直送先生到码头啊!现在还要先生专门等她,哪里像是来送别老师的,倒像师长要送她。”
最后,他又叹道——
“现在甄先生将这些年的心血都花在一个小女子身上,临了到归乡时,连让她多送几步都不可能,这是何苦。”
另外两个学生闻言,对视一眼,虽并未全然附和,但说起甄奕要离开居住多年的梁城时竟不能得关门弟子相送,也不免叹息。
萧寻初以帷帽覆面躲在园墙后,将这些非议尽数收入耳中。
想想女子外出本就困难重重,他以谢知秋的身份光是行了半路,又要戴帷帽,又不能露脚,来个内院还七弯八拐地绕了大半条路,而她不能一路去码头相送本是她自己也不愿意的限制,竟还要被当作“不值当”的理由来说。
一旁的小丫鬟也听见这几个学子的议论,却并未感到愤怒,反而羞愧地低下头。
“小姐,我们快进去吧。”
她拉了拉萧寻初的袖子,难过地道。
“都怪我,路上喊什么地震的耽误了马夫的速度,若是再来得早些就好了。”
萧寻初“嘘”了一声,示意小丫鬟先别说话,自己挪到墙边,往外看出一线,将那几人的长相记了下来。
那几人又开始聊别的话题,正当萧寻初琢磨着该找时机进内院的时候,忽听身后有一慈蔼女声唤他道:“知秋!”
萧寻初一惊,猛一回头。
身后女子年约五十余,乌髻夹杂白丝,着雅致檀色裙衫,面容和蔼。
萧寻初一眼认出,这是甄奕学士的妻子李雯,当年因为他擅闯棋室,还曾赶过他。
李雯对他们这些皮学生不假辞色,原来私下对谢知秋如此温和。只是四年过去,李雯看上去又比当年老了几分。
萧寻初下意识地作揖唤人:“师——”
他本想喊师母,但琢磨了一下李雯和谢知秋的关系,又觉得可能不对,声音一转,试探地道:“……师父?”
李雯果然没有觉得哪里奇怪。
她说:“知秋儿你向来守时,今日却来得迟,我想起你已经好几年没回过书院了,这段日子书院修葺改路不少,许是忘了怎么走了,特意过来寻你。怎么了,可是路上有遇上什么困难?”
听李雯这么说,萧寻初顿时大松一口气。
看来他迷路一会儿也是合理的,不必再多找借口解释了。
他不觉对李雯一笑,道:“我确实是有些认不出路了,多谢师父专门过来寻我。”